行业动态
预测:2016年培训市场的10大发展趋势
发布时间:2016-02-26 浏览次数:
趋势1
培训进一步向人才发展转型
ASTD(American Society forTraining and Development)于2014年5月宣布正式更名为人才发展协会ATD(Association for Talent Development),直接去掉“培训”两个字,培训是手段,而人才发展才是目的,甚至有人会说,人才发展也是目的,绩效提升才是目的。
在经济快速发展时代,在企业管理运营不规范的时代,培训就像是在补课,属于知识填补,也无法衡量其效果。然而,经济进入新常态,经济下行压力在挤压企业运营中的水分;在互联网时代,知识的获取只需要点两下手机屏幕。培训从业者的敌人竟然变成“手机”。
于是,有人喊出“一切不以解决问题”为目的的培训都是耍流氓。学习即改变,改变需要有改变的情境、改变的理由和改变的方法,这是考验培训人的三个方法。戴维·尤里奇曾经有一个有趣的比喻:补鞋匠的赤足小孩。也许最需要改变的反而是改变他人的人。可能最需要成长的是我们自己,借助罗胖子在《时间的朋友》里的一句话:何须转型,只要成长。
趋势2
供给侧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
“供给侧改革”是习大大提出的新词汇,是近期政府高层会议的高频词,目的是化解产能过剩、降低企业成本和防范金融风险。
培训市场也需要供给侧改革。整个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变革,从职工到员工,从员工到创客,从打工者到自组织。工作者的角色、职责、任务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。基于传统社会分工、市场环境和工作情境的课程将过剩;把员工企业组织中的螺丝钉的“技能训练”经受考验;单一的知识灌输式讲师也将受到客户“有效性”的挑战。
市场青睐的服务将具备2个特点:解决方案和暴爽体验。不管是甲方乙方,给到客户或用户的将是一站式服务,从需求到落地;而不是纯粹单一的讲课。暴爽体验就是高投入、高互动、高实战。学员投入要远远高于老师投入(课堂上);学员和老师一起研讨解决问题;理论模型少,实战方法多。简言之就是真正的变为“以学员为中心”。
趋势3
垂直领域的专业培训极大爆发
市场环境的变化造就了很多新的岗位和新的需求。比如以下这些领域的培训班供不应求:创业营、股权激励、新三板上市、电商培训、2B企业培训、O2O模式、董秘、对冲基金......
而这些岗位的实战技能又有那些早先进入的成功者掌握。像现在的创业营培训,我身边有3位同仁(一个是原来咨询公司的总经理,一位是一家企业大学的校长,一位是某培训公司的总经理)在转行做创业营的培训。一个做新三板上市培训的老师,两天培训班的收入也得几百万。雕爷的雕爷牛腩赚了多少钱我们不得而知,但估计作为派代商学院讲师,讲课赚了不少钱。
这其实只是开始,2016年,这些垂直领域的培训需求将会大爆发,因为这是新经济环境下特定岗位或特殊工种的成长需求。
趋势4
社群学习成为一种新常态
罗振宇说:交易有三个阶段,流量、价格、品格,未来的一切交易都是社交。其实培训何尝不也是这三个阶段。流量时代就是台湾大师风行的大课时代,追求的是大场面、大氛围,单天的课酬收入就非常可观;而价格时代,追求的是性价比,是在众多培训机构存在的时候打价格战的时代,这个时代也逐渐过去;而品格时代,是以某个或某几个有口碑有品质的老师为核心,构成社群,大家一起学习。
李善友的创新研习社、罗辑思维、秋叶PPT等其实都是这样的社群。在这个社群里你不只是向一个人学习,如果整天看这一张脸,听他一张嘴,早晚都会疲劳;在社群化学习中,有创始人引进高品质的学习资源,创造良好的学习机制;学员间分享最新鲜的实践经验,共创有效的解决方案。2016年,这样的社群化学习方式将成为一种新常态。
趋势5
“互联网+培训”在喷发中回顾理性
“互联网+”的热潮席卷整个社会,“互联网+教育”也早已被BAT为首的各大互联网公司布局,为解决全国甚至全球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性贡献了力量。“互联网+培训”同样在喷发,除传统的新东方等公司主动转型外,沪江网等一大批垂直领域的新锐公司受到资本的追捧。同时专注企业培训的云学堂、学阿网等也在不断布局。各大中型企业大学或培训中心快马加鞭制作自己的微课,好像是发现了培训的新大陆。相信,“互联网+培训”2016年仍会继续喷发。
同时,我们也应看到培训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,大家追新特点极其明显,每年有这么一亮个热点过,过段时间会回顾理性。“互联网+培训”和“互联网+教育”有一个非常大的差异就是学习对象的差异。成人学习和学校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情境的不同,目的的不同。成人学习还是基于工作情境,而学生不需要管这些,学生要的是升学和学分,成人要的是解决问题。“互联网+培训”在解决成人知识性需求方面绝对属于有效的渠道;而在解决大量的技能性训练方面能否有效需要理性看待。在2016年,培训人关于“互联网+培训”的认知会回归理性,其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资源将成为人才培养中的重要补充。
趋势6
工作场所和情境学习更受重视
《场景革命》这本书对读者的最大触动就是“场景”两个字。在培训中,场景就是具体的业务情境。著名的“鱼牛故事”告诉我们如果换了情境,你说的就未必有效。所以最好的学习就是在工作场所中、在具体情境中的学习。
我们注意到招银大学、电信学院等企业大学在其学习项目中面授课程的比例不断缩减,而学员完成“挑战性工作任务”部分的要求不断增加,目的是让学员在工作中发展自己。
我和乐视大学的马成功校长交流时,他提到:培训人要在组织中创造一种场域,让员工在组织中形成知识共享机制和氛围,让业务大咖们多帮助其他人解决问题。其实在互联网公司或者转型期的公司,遇到的问题都是新问题,关于解决方案都来不及总结,可能又有新问题出现。去找标准的解决方案基本不可能,也没那个时间。最好的方法就是就地解决,就地反思、就地分享,就地学习。
培训经理们,需要在2016年好好想想,如何促发这种工作场所的学习更有效的发生?
趋势7
甲乙方互融速度明显加快
我曾说过,没有甲方和乙方,只有合作伙伴,只有创造价值的人;我还说过,在客户(用户)面前,我们都是乙方,是一起解决客户问题的人。
我们看到一大批培训经理在企业里出来,要么成立自己的培训公司,要么成为独立的讲师或专业人士。在企业中的大量实践让他们更实战,在落地性方面更有优势。同时,很多培训机构的专业人士也被企业大学或培训中心所招纳,将他们的专业能力到甲方去落地生根。
同时,甲方和乙方互赢的社群和平台涌现出来,比如CSTD、培训杂志、中国培训。在这样的平台上,甲乙方互相分享自己的实践和方法论,支持彼此的成长,让中国的培训界蓬勃发展。(小编提示:获取更多激发培训师快速成长的秘籍,请锁定“环球人力资源智库” ID:GHRlib)
这种互融还体现在,在不少企业大学的学习项目里,企业大学整合多家培训机构共同完成,比如招银大学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强,可以在一个项目中用几个培训机构所长。相信这种趋势也会在2016年延续下去。
趋势8
共创共享成为企业间学习的新形式
以前企业间学习交流都得找熟人介绍,去参观一番也未必能够学到人家的真本事。过去学习牛逼企业的方法论有3个通道:一是有专家教授给总结成方法论写成书或者开培训班,其他公司再去学;二是有牛逼企业的人出来成了培训师,他讲课,你去学;三是挖他们个人过来,大家一起学。
现在不一样了,互联网打破了信息壁垒,大家比拼的是学习的速度,你今天学了我的本事,明天我有新本事。所以干脆这样,还不如大家一起共创共享。以前企业大学联盟或者其他甲方组织,在共创共享方面并没有太大的推进力度。2015年平安大学主导成立的知鸟WEKA(World Enterprise Knowledge Alliance),让知识的共创共赢成为可能。除此之外,多家企业共同参加的课程开发工作坊也已在市场上出现。
不开放不透明就会被边缘化,最佳选择就是与人一起共创,自己快速成长。
趋势9
中介型培训机构寻求新突破
去中介化这个趋势写了3年了,今年还是要写。培训机构就分两种,一种是平台中介型;一种是专业研究型。有专业领域有深入研究的培训机构越来越多,在市场上很受欢迎,因为他们属于深扎单点的专业人士,会帮助提升整个培训界的专业度。而在互联网时代,信息壁垒已经被彻底打破,所以中介型培训机构的价值不断受到挑战,经历着转型之痛。
不过,我们也看到大量的培训机构在二三线城市深耕多年,具有良好的客户关系和人脉资源,这种优势短时间内还会创造价值。中介型培训机构的一条出路就是快速和专业研究型机构形成联盟,利用在当地的资源优势嫁接优秀的培训资源继续深耕当地市场,获取应得回报。因为这些专业研究型培训机构也需要当地的客户资源,他们在短时间无法构建起来。
趋势10
中国的方法论将赢得尊重
中国的学习项目和产品在ASTD、ISPI和其他协会上获奖越来越多,包括电信学院、招银大学、平安大学、中国邮政学院等近几年均有获奖。这说明中国人的实践也在受到国际主流学习和发展界的认可。
张瑞敏在第二届互联网大会上接受采访是说,在工业革命时代中国落后了,但是这次互联网革命,中国抓住了时机。在过去,管理的方法论我们都是要学欧美国家,但是现在中国作为第二经济大国,尤其是在互联网经济发展方面,有世界上都有领先之处。在未来,我们的管理方法论肯定会成为其他国家学习的对象。因为一个国家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实力是建立在国家经济基础上的。
在学习和发展领域,我们的理论基础研究还相对薄弱,但是我们在企业发展中的实践已经相对丰厚,尤其是近几年中国的企业大学快速发展,成为方法论研究的肥沃土壤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中国人的方法论也会赢得国际的尊重。
HR攻略:培训落地的十个秘决
培训落地,意思是如何让培训内容真正在企业、团队、人员个体中应用起来,达成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的改变,得到预期的成果。本文集中关注企业培训如何落地,在此总结成10个秘诀。
一、培训前
秘诀1:明确培训的成果。
也就是企业与讲师方面要通过充分沟通,一起明确培训想达致的成果:公司的成果、个人的成果。
要办好一场培训,事先就要明确这堂培训,公司想得到什么?从培训成果上看,是为了业绩提升,还是为了打造团队?从培训内容上看,是改善员工的态度,提升工作热情、增加向心力与凝聚力、融合团队,还是提升管理技能或是工作技巧?还是只是普及某些知识?
另一方面,如果一场培训只是为了公司着想,员工就容易对培训产生抵触情绪,觉得培训又是替管理层说话的传声筒,只是为了公司多赚钱,让员工更听话,等等。所以,我们一般是引导客户方,多强调培训对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,是有利于员工个人的绝对成长。金钱可以被带走,身外之物可以被带走,唯有伴随着个人的能力,是别人带不走的,这些能力可以一直对个人的职业生涯产生正向作用。
所以讲,唯有知道这个培训对公司、对个人有了什么益处与价值,培训才有了存在与运用的意义。
秘诀2:老板要重视。
企业里,老板是一个风向标。凡是老板重视的,就是重要的。老板最应该重视什么?不外乎市场与人才。而人才怎么产生?或者说老板最需要的人才怎么产生?培训就一个产生这种合乎企业需要的人才的批量制造方法。
这里有两个关键。一是老板要重视培训,把培训当成培养人才的成长机制,所以他要亲自过问,要在场。很难想象没有孙中山亲自担任校长的黄埔军校会办好,办成当年的世界四大名校;而毛主席每次在革命的关键时刻都是要亲自写演讲稿,发表文章,召开培训大会,亲自给大家讲话,来凝聚全党全军全国意志,统一思想。二是培训的老师不是强调说我讲得多好,多精彩,学员如何如何钦佩这位老师,甚至想离开这家公司,跟着老师走了。培训老师是要通过自己的讲授,把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相联系,把员工的感情引到企业,把力量给回到企业老板、老总,令员工能够珍惜这样的培训,珍惜这样的团队、公司、老总,也更喜欢在企业里服务,从而增强凝聚力向心力。这才是受欢迎、负责任的老师。结婚大礼,父母亲也要在高堂上坐着吧。
结论是,如果老板不重视培训,不能在场,那就宁可不办这场培训。我们曾经见过一位民企的老板,他喜欢培训,喜欢看到员工开开心心激情满怀的工作状态。但当举办培训的时候,他却去应酬了,没时间在场。关心杯中物胜于关心员工成长的老板,令我联想起有些天天在客厅打麻将的父母,却要求孩子好好学习、天天向上——这是不可能的!别人不是听他说什么,别人是看他做什么。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。
秘诀3:定向PK。
定向PK的意思是,培训并不是谁都可以来,是要从员工中挑选那些学习意愿强、珍惜学习机会、要求上进的学员。谁都可以来,就不稀缺,不稀缺就没有价值,他就不珍惜这堂课。社会学中有个稀缺原理,意思是说,“当一样东西非常稀少或开始变得非常稀少起来时,它会变得更有价值”(参看《影响力》,P307,罗伯特•西奥尼迪著,陈叙译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)。
培训不是福利,是给那些有需要、要求上进的同事。态度决定一切。被动地、应付地来上堂课,不光是自己浪费了时间,浪费了老师的辅导时间,也会影响其他同学的上课状态。所以培训只能是给那些需要的人。有时候我们要谦卑些,承认自己的渺小,也就是我们只能影响那些愿意改变、愿意接受雕琢的人。有一些人,连他妈、他爸,都没办法改变他,那就暂时由他吧,市场会给他教训。
怎么找到那些需要的人?就要通过定向PK。通过个人申请参加培训,同时要明确自己通过培训想达到的成果,以及训后的行动措施,然后经过公开宣讲与PK,由大家根据他的决心与行动措施,投票决出最佳人选。反过来说,根据社会学中的“承诺一致性”原则,一个目标,当他做了公开宣讲,他就有这种动力要去实现,从而在学习中能够比较投入,在学习后也会相应地采取行动去落实这个目标,达致对学习成果的应用与落地。也就是说,学习是为达成目标而学,不是为了应付学习而学。周总理年轻时说: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。周总理是有大理想,所以读书格外有动力,最终成就伟人。普通学员,就算没这么高的觉悟,低一些,但至少得为个短期目标而学吧。
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参加培训,怎么办?这就要公司平时从文化上不断强调学习如何重要,从制度上强调提升的人必须是参加过多少时间与次数的培训课。文化是软约束,制度是硬约束。用这两手,软硬兼施,以形成大家都愿意主动学习的气氛。
秘诀4:训前问卷。
训前问卷包括了一些背景资料填写、个人的培训需求等等。很多人误认为这是一个形式。其实不然。这个问卷,一方面写出来了,讲师在训前看了可以对员工情况摸一下底,对自己的讲义做些修正;另一方面,当学员花费了时间在写这些内容的时候,他就在开始参与这个培训了,实际上是培训被前置了,真正的培训不是讲课那时才开始,而是之前。
人的特点是参与越多,重视越大,收获就越大,满意度也越高。老公如果常常挑剔太太烧的菜不好吃,你让他自己做几个菜,他保证吃得很香,再难吃,也吃得津津有味,因为他深度参与了做菜过程。问卷就是一个令到他提前深度参与、提升满意度、从而强化落地的环节与工具。
二、培训中
秘诀5:引入竞争与PK。
竞争是人类的天性。我的女儿小时候在家吃饭,爱吃不吃的,经常要大人哄着才吃。后来她表哥来玩,吃饭时胃口好,稀哩胡鲁的大吃。我女儿一看这架式,自家东西不能净便宜了别人,吃得慢要小心没了。于是自己马上也跟着大吃起来。所以老人家常讲,一个孩子难养,一群孩子好养。
培训中,一大群学员在下边,只是静静地听着,学好学坏,当时也看不出来,没有考核与比拼,就容易松懈,笔记写了不少,但回去就搁着了便不再看。
所以如果把学员分分组,每个组配个队长,把老师的管理下放到小组自治,讲师、培训部只是把PK规则、PK事项、奖惩方式定好,把各种操练互动活动都转化成可衡量可统计的分数,学员就会自动为了各自团队的荣誉、分数、成绩,积极参与到学习中的讨论交流与分享活动,“动”起来。
培训中最怕学员做旁观者,评判者,看老师讲得好不好,有什么瑕疵。实际上关键不是老师的课讲了多少,而是自己收获了多少。参与越多,收获就越多。动起来,就是让他成为参与者,参与到学习、体验的过程。
另一方面,竞争气氛的强与弱,可以由讲师在规则中设计。比如奖品的设置,多与少,是强调精神奖励还是精神与物质并重。此外,为了体现“友谊第一,比赛第二”,也可以在培训的最后阶段,设置一个需要全员共同努力才能做好的科目,来把大家的对抗情绪重新收回到大团队的团结上来。
为了更好地把PK对抗落实下来,培训中的助教要专门统计好PK各方的得分情况,并注意核对,否则引起争议,反而影响培训印象与效果。
秘诀6:授课过程的三七原则。
三七原则的意思是说,培训中把30%的时间用于讲师陈述,70%的时间用于学员进行练习和综合性的学习活动。这个原则由杨思卓老师详细描述(《国际职业培训师经典教程》,P53,杨思卓等著,2004年,广东经济出版社),可以形象理解成在网球练习场里,30%的时间里是教练讲解,但是70%的时间里,由学员在球场里击球演练。
在NLP(神经语言程式学)里,强调人类感知外界的感官系统,由身体感觉(Somatic)、听觉(Auditory)、视觉(Visual)以及智力再加工(Intellectual)等构成,我们谓之SAVI系统。用在学习中,就强调要有身体的活动,要能听得清楚,能看到各种图像,再加上思考、讨论、总结、分享的智力再加工过程。这也佐证了70%的时间要多进行练习、互动、游戏等活动。
我个人在实际中的体会是,老师就象是一个学习的引发者、教练,少讲,但是多让学员练习,分享,让他们掌握一定的主动权,学员会更有成就感,培训内容掌握得更快,他们也更加享受这个培训的过程。
具体这70%的时间都安排些什么活动,要根据课程的需要,可以考虑角色扮演、游戏、模拟、小组讨论分享、案例分析等等。
秘诀7:平台原则。
平台原则的意思是说,讲师就象足球教练,设定一个球场,制定规则,但是让学员去打球,去展示,去得到结论,而老师此时要退出在球场之外,不能过多干预球队的运作。也可以理解成讲师与客户方搭建了一个舞台。但唱戏的是学员,给他们舞台与成就感,给他们表现机会。
在平台原则里,企业与讲师,把培训的内容、时间安排、地点、参训学员、课程要求、运营团队,都定下来后,平台就搭好了。在这个平台上,学员就会通过参与、展示、彼此竞争又彼此鼓励、互相脑力激荡,大家来获得共同的成长。而老板、讲师,就做他们最好的评判员、把控者与鼓掌者。
三、培训后
秘诀8:作业检查与成果追踪。
人们不是做你期望的,人们是做你检查的。越重视,越要检查。培训后的检查,包括作业检查与成果追踪。
作业是为了培训内容的温故知新,所以就按照布置时的约定去检查,同时把检查的作业结果报送讲师。
成果追踪,是指对培训前“定向”成功然后参加了培训的同学,要在学习之后,经过规定时间的学以致用,要在约定的时间,检查他是否达致了定向时的承诺(包括业绩承诺和个人成长的承诺)。成功者言行一致。既然当初承诺了,就要努力做到。要把学到的东西,运用来达成目标。所以,这个成果追踪,就是切实看他是否真正把所学内容用于工作实际中去。比如,销售部的同事会说,我要通过培训,在一个月后提升至少10%的销售额,同时新开发50家A类客户。那就检查他这个结果是否达成。达成了,按约定奖励;达不成,就给予适当的惩罚。也有的研发部同事,可能承诺是把什么难题解决到什么程度,或者是完成多少次内部技术培训,那就检查他这些指标是否完成。
有了这两个检查,培训结束,就变成学习的另一个开始。“学”结束了,“习”则开始了。这是把培训内容落地的一个保证。
秘诀9:培训内容的VI化、传播化。
管理员工,就是要管好员工的眼球。人是环境的产物。让他们看什么,他们就会受什么影响。你看南非世界杯的现场环境,到处是彩旗、巨幅海报、超大屏幕、涂抹得五颜六色的球迷、热辣足球宝贝、呜呜哇哇的喇叭轰鸣,令人一进入现场就不由得热血沸腾、血脉贲张,这就是环境的作用。就培训而言,我们当然希望培训的内容广为传播,广而告之,从而持续影响员工的思想与行为。
所以,我们通常建议把培训中的精华内容、语言、学员的精彩分享、头脑风暴的结论、精彩瞬间的相片、作业成果等,制作成图片,张贴到公司的学习栏,或者各种公共区域,俗称“上墙”。
也会制作成电子刊物,发送全员阅读。所有这些,都是把内容VI化、传播化,建立了硬件环境,起到了反复提醒、持续影响员工的作用。在我们的文化咨询里,我们有一套方式方法来帮助企业做VI系统与传播系统,实现系统化、完整化、持续化。
秘诀10:持续的应用与分享。
有句话说:你给我一个苹果,我给你一个苹果,相互交换一下,各自还是只有一个苹果;你给我一个思想,我给你一个思想,相互交换一下,每人就有两个思想。分享就是一种思想的交换,分享产生裂变,裂变创造出强大的团队。所以,我们提倡在企业内部建立分享文化。
培训后,时常举办分享会,大家把工作中如何成功运用学习内容的心得体会经验,彼此分享出来,这样就起到了几个效果:一是强化了分享者个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运用;二是让听者也对学习内容有了更深更生动的理解;三是创造了学习与团结的文化氛围。而培训内容,就在这不断的分享中,在企业内部深深地扎根落地。
我们内部也会经常举办各种分享活动。包括培训过后在社区论坛的分享,日常心得的分享,表彰时的分享。这些分享快速推动了知识的传播,推动了不断学习的文化气氛,加快了同事间的融合与交流,也成为全员能力快速提升的催化剂。
谈了培训落地的10个秘诀,实际上归结起来,也就是18个字:会前认真准备,会中精心组织,会后检查应用。认真,认真,还是认真,培训就一定能真正在企业里落地生根,发挥效益,推动变革。
精彩瞬间
Moment